我与人大:见证精彩瞬间
2024年10月10日
字数:1660
出现追问以及补问的情况。“县人大常委会采用这种询问的方式,是对我们部门工作一次全面检验和考核,我们对此感到既有压力,但更有动力,能很好地促进政府相关部门狠抓落实。”一些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一问一答,问出了深度和要害,答出了责任和承诺,人大代表就当前的热点和难点工作向政府进行询问,是深化代表知情权的表现,便于代表更好地了解和推进政府各项工作。如今,询问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脱贫攻坚、食品安全、校园周边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开展专题询问,不断探索、创新、完善专题询问方式方法,持续推动专题询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切实增强专题询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刚性和实效。
脱贫路上既做“评委”也当“演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人大常委会把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履职重点,把履行监督职责与干部扶贫相结合,既努力建言献策,做好“评委”,又主动帮扶,当好“演员”。形成《决议》,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2016年,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西乡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同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对《决议》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将精准脱贫列入年度工作和中长期监督计划,对脱贫攻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为西乡县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动力。2014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因户施策,制定出台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扶助到位,不断提升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该村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全县率先脱贫。如今,县人大常委会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大干部的“实权”
初进人大常委会机关,经常听到社会上评价,人大是集体有权,干部无权。刚开始自己也有这种观点,县级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是法律赋予的,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决议决定集体行使职权的,个人确实没有权力。经过多年的历练,却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集体权力从哪里来的,归根结底是来源于每一位组成人员、每一位人大代表、每一位人大干部,是集小权形成大权的,人代会的报告、常委会的审查报告和执法检查调查视察报告以及对“一府两院”的每一条意见建议的初步形成都凝聚着人大干部的心血,每一位人大干部都是有权的。而决定这些工作成效的基础是调研,关键也是调研,从组织调研的方式方法到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人大干部都是第一责任人,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收集到最真实的情况,这些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常委会审议意见的准确与否,关系着政府工作的整改方向,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完全落实。“在人大工作要有大胸怀、大格局和大视野,因为你代表的不仅是你自己,更是整个人大机关。”人大干部有“实权”已经成为共识,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坚定根本政治制度和为民服务的自信,在人大工作实践中充分展现人大制度的优势,发挥人大制度的作用。
“橡皮图章”的转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形式,经历了从产生、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之初,由于多种原因,大多处于机构编制少、人员老化、工作程序化阶段,有人戏称人大是“橡皮图章”。人大工作的“底气”来自于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生俱来的权威性。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乡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揭短亮丑,红脸出汗,每年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回头看,开展满意度测评,对“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的问题,采取专题询问等刚性手段,让监督的螺丝越拧越紧,倒逼职能部门由“解释”向“解决”转变;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监督中发现的违法问题,责成依法整改;探索出了专项工作监督与国家工作人员履职评议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延伸了监督触角,拓宽了监督范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越来越明显,人大监督更加有力有效,选举任免更加规范,代表作用日益显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橡皮图章”已经成为“权力钢印”。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
脱贫路上既做“评委”也当“演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人大常委会把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履职重点,把履行监督职责与干部扶贫相结合,既努力建言献策,做好“评委”,又主动帮扶,当好“演员”。形成《决议》,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2016年,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西乡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同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对《决议》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将精准脱贫列入年度工作和中长期监督计划,对脱贫攻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为西乡县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动力。2014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因户施策,制定出台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扶助到位,不断提升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该村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全县率先脱贫。如今,县人大常委会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大干部的“实权”
初进人大常委会机关,经常听到社会上评价,人大是集体有权,干部无权。刚开始自己也有这种观点,县级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是法律赋予的,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决议决定集体行使职权的,个人确实没有权力。经过多年的历练,却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集体权力从哪里来的,归根结底是来源于每一位组成人员、每一位人大代表、每一位人大干部,是集小权形成大权的,人代会的报告、常委会的审查报告和执法检查调查视察报告以及对“一府两院”的每一条意见建议的初步形成都凝聚着人大干部的心血,每一位人大干部都是有权的。而决定这些工作成效的基础是调研,关键也是调研,从组织调研的方式方法到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人大干部都是第一责任人,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收集到最真实的情况,这些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常委会审议意见的准确与否,关系着政府工作的整改方向,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完全落实。“在人大工作要有大胸怀、大格局和大视野,因为你代表的不仅是你自己,更是整个人大机关。”人大干部有“实权”已经成为共识,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坚定根本政治制度和为民服务的自信,在人大工作实践中充分展现人大制度的优势,发挥人大制度的作用。
“橡皮图章”的转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形式,经历了从产生、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之初,由于多种原因,大多处于机构编制少、人员老化、工作程序化阶段,有人戏称人大是“橡皮图章”。人大工作的“底气”来自于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生俱来的权威性。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乡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揭短亮丑,红脸出汗,每年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回头看,开展满意度测评,对“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的问题,采取专题询问等刚性手段,让监督的螺丝越拧越紧,倒逼职能部门由“解释”向“解决”转变;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监督中发现的违法问题,责成依法整改;探索出了专项工作监督与国家工作人员履职评议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延伸了监督触角,拓宽了监督范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越来越明显,人大监督更加有力有效,选举任免更加规范,代表作用日益显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橡皮图章”已经成为“权力钢印”。
编辑/李卫锋(lwf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