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
2024年10月10日
字数:1687
“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2017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交流时道出了人民民主的真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实现联系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全覆盖;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常委会领导同志面对面听取代表意见建议……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全国人大代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8314件建议、闭会期间提出的130件建议,交由承办单位办理并答复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占75%。
听“民声”,纳“民意”,让改革发展与百姓期盼同频共振——
2024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暖意浓浓。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带来了他在农村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思考与实践。
“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吴惠芳说。
面对面,心贴心。每年全国人代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同代表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力量。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通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为了编纂好这部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的新时代法典,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编纂历时5年,成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写照。
2023年3月,立法法修改,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各地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7300多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立法机关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对立法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事项加强论证咨询,稳步推进立法协商,通过座谈、听证、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扩大群众对立法的有序参与。
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渠道更畅通,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特质。
聚“民智”、解“民忧”,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每天清晨,江西樟树市江盐大道上的“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国医馆门前,总有不少群众早早排队守候。
2021年起,樟树市推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打造“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就是2023年200多名樟树市人大代表投票确定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
多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广泛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倾听基层声音……一项项更丰富、更接地气的民主实践,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与优势,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最终受益者。
目前,全国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20多万个,基本覆盖乡镇街道,许多地方还建到了社区村组,着力打通代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对新时代推进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
70年春华秋实,70年砥砺奋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成熟完善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实现联系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全覆盖;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常委会领导同志面对面听取代表意见建议……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全国人大代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8314件建议、闭会期间提出的130件建议,交由承办单位办理并答复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占75%。
听“民声”,纳“民意”,让改革发展与百姓期盼同频共振——
2024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暖意浓浓。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带来了他在农村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思考与实践。
“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吴惠芳说。
面对面,心贴心。每年全国人代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同代表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力量。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通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为了编纂好这部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的新时代法典,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编纂历时5年,成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写照。
2023年3月,立法法修改,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各地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7300多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立法机关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对立法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事项加强论证咨询,稳步推进立法协商,通过座谈、听证、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扩大群众对立法的有序参与。
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渠道更畅通,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特质。
聚“民智”、解“民忧”,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每天清晨,江西樟树市江盐大道上的“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国医馆门前,总有不少群众早早排队守候。
2021年起,樟树市推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打造“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就是2023年200多名樟树市人大代表投票确定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
多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广泛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倾听基层声音……一项项更丰富、更接地气的民主实践,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与优势,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最终受益者。
目前,全国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20多万个,基本覆盖乡镇街道,许多地方还建到了社区村组,着力打通代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对新时代推进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
70年春华秋实,70年砥砺奋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成熟完善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