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
2024年10月10日
字数:1724
代立法的鲜明特点。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编纂实施民法典,全方位保护公民民事权利;
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以法治之力保护蓝天碧水净土;
制定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反间谍法等,基本形成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制定修改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个人所得税法、反垄断法等,作出一系列决定,以立法保障和推动改革开放;
出台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
国家立法的足迹,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81件,修改法律258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0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2件次。
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发挥国家治理的更大效能。
让监督长出“牙齿”,推动解决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
“将采取哪些措施更有效打击和防范环境资源犯罪?”
“如何加大执法司法力度,保护关键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
…………
2023年10月2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面对与会人员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国务院、最高法、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一一作答。
问得精准、答得坦诚,各方同向发力、同题共答,进一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要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完善监督机制,丰富和探索监督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首次开展对“两高”专项工作报告的专题询问;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委有关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工作报告;护航美丽中国,先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实施情况……
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人大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依法正确行使、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以法为纲,崇法善治。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之治”成色更足、效能更高。
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
2019年11月2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明确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从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到建立“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从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到1.5亿人参加“五四宪法”起草过程中的“大讨论”……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和践行的重要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迸发强大生命力——
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片青山红瓦白墙。
1954年,这里走出一位2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此后几十年,她连续13届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曾说。几十年间,她认真履职,推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正是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制度设计,来自天南海北、不同行业的代表坐在一起共商国是,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常态。
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亿万群众,人大代表是听民声、聚民意的重要桥梁。
编纂实施民法典,全方位保护公民民事权利;
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以法治之力保护蓝天碧水净土;
制定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反间谍法等,基本形成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制定修改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个人所得税法、反垄断法等,作出一系列决定,以立法保障和推动改革开放;
出台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
国家立法的足迹,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81件,修改法律258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0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2件次。
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发挥国家治理的更大效能。
让监督长出“牙齿”,推动解决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
“将采取哪些措施更有效打击和防范环境资源犯罪?”
“如何加大执法司法力度,保护关键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
…………
2023年10月2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面对与会人员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国务院、最高法、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一一作答。
问得精准、答得坦诚,各方同向发力、同题共答,进一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要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完善监督机制,丰富和探索监督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首次开展对“两高”专项工作报告的专题询问;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委有关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工作报告;护航美丽中国,先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实施情况……
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人大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依法正确行使、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以法为纲,崇法善治。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之治”成色更足、效能更高。
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
2019年11月2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明确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从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到建立“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从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到1.5亿人参加“五四宪法”起草过程中的“大讨论”……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和践行的重要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迸发强大生命力——
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片青山红瓦白墙。
1954年,这里走出一位2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此后几十年,她连续13届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曾说。几十年间,她认真履职,推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正是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制度设计,来自天南海北、不同行业的代表坐在一起共商国是,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常态。
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亿万群众,人大代表是听民声、聚民意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