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人民法庭的现代化实践

——践行“枫桥经验”助力基层治理与法治中国建设

2024年09月10日 字数:995
    资料图片

  □文/董青梅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人民法庭正积极探索构建公正、高效、便民的司法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民,维系社会和谐,助力法治国家的高层次建设。

  基层治理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要推进新时代人民法庭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基层治理,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激发基层活力,助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人民法庭正积极探索构建公正、高效、便民的司法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民,维系社会和谐,助力法治国家的高层次建设。人民法庭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是对传统司法观念与模式的全面重塑,引领人民法庭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步入动态,从单一转向多元,形成以群众需求为核心、科技为支撑、效率为导向的新型司法服务生态。在这一进程中,数字法治的崛起增强了司法的透明度与亲近感,搭建司法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司法服务触手可及,彰显了司法为民宗旨与现代法治精神。人民法庭从单纯裁判者成长为集裁判、服务、引导于一体的复合型角色,体现了法治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展现出司法机构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的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人民法庭处于服务群众、解决纠纷第一线与守护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优势在基层,生命力也在基层,必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人民法庭是法院工作的最前沿,承载着解决纠纷的基础职责。在法治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中,人民法庭作为基层实践单元,被赋予了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社会治理等复合型司法功能,通过发挥多元司法功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动力。人民法庭通过专业、公正的审判活动,有效化解各类纠纷,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增强人民群众在司法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夯实社会稳定的法治基础。人民法庭是法治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守护者,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介入农村土地流转、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纠纷,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有效解决问题,助力构建和谐乡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借鉴“枫桥经验”,人民法庭致力于推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我治理的良性互动,通过司法建议等方式,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沟通协作,共享司法智慧,形成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