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让非遗“活”起来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侧记
2024年09月10日
字数:1484

□文/安书萍
集中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广泛汇聚专家与非遗传承人真知灼见、首次召开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交办会、“清单化”监督跟进……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之力、监督之效,助力非物质文化永续发展。
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的西安孕育了厚重的长安文化,延续着古老“丝绸之路”的辉煌,滋养了涵盖传统技艺、礼仪、节庆等范畴的丰厚非遗资源。
“全市共命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29项,其中列入省级名录123项、列入国家级名录13项,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期,参加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的代表们由衷赞叹。
据介绍,开展“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是今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的重点工作之一。
创新形式扎实推进精准监督
“在市政府自查的基础上,采取集中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照法律法规条款逐一开展检查,力求用更务实的举措掌握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用更多元的渠道汇集各方智慧,用更强劲的力度提升监督工作实效。”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动员会明确强调。
梳理检查重点,对照法律法规条款,列出检查清单,形成检查方案;印发法律法规汇编,召开动员会,举办辅导讲座,对检查组成员进行动员培训;听取汇报、实地检查、随机抽查……执法检查组分组深入8个区(县)、开发区,实地察看非遗博物馆、传习场所、景区、学校等16个点位20个非遗项目,随机检查4个区非遗保护工作,与30多名省、市、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座谈,全面检查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建设、保护措施落实及非遗进校园、产业融合发展等情况。
为更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调研组还邀请非遗保护方面的专家参加座谈。
“要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多场景活化展示,推动非遗文化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西安鼓乐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通过科技赋能丰富画面场景,打造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是西安鼓乐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原因。”西安文理学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天社表示。
聚焦重点把脉“非遗”突出问题
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秦腔、唐三彩烧制技艺……如何做好这些宝贵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参加“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的代表们问计非遗传承人,认真查找问题,广泛征求意见。
“要进行科学评估、分类施策、精准保护,制定非遗项目内涵挖掘、传承人培养、宣传展演的中长期规划,有针对性进行政策、资源、资金方面的支持和保护,推动非遗传承发展。”针对区(县)非遗保护工作缺乏规划的问题,市人大代表曹瑜为之深思。
针对非遗传承人反映的“非遗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西安市人大代表王琳表示,政府部门要搭建平台,鼓励支持开发利用非遗资源,助推艺术设计机构、文创企业参与非遗项目,帮助提升非遗产品设计水平、制作工艺,推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非遗作品,让非遗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要鼓励非遗传承人通过市场化机制进行非遗产品开发,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实施所得税减免等措施,扶持非遗相关产业发展。”市人大代表王坤建议。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目前,西安市共命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5名,其中列入省级名录80名、列入国家级名录9名。与此同时,有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等问题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