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询问十四年:“问”有责任“答”显担当
2024年09月10日
字数:1792
询问以来,国务院领导首次到会应询。
回顾专题询问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规格高、阵容强”成为一个显著亮点。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多次出席或主持专题询问,并在询问过程中提问、在问答之后作出实时点评和讲话、向提问的委员和代表征询意见。这都大大提升了询问层级、加大了询问力度、创新了询问形式、丰富了询问内容、强化了询问效果。“一府两院”的“一把手”多次到会应询,也充分展示出专题询问的权威性。
作为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重要方式方法,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的“强强联合”,要将目光转到2015年6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围绕执法检查报告开展询问。来自西部省份的委员摆事实,抛出了如何解决职业教育债务的疑问;从事民办职业教育的全国人大代表结合行业发展,直指技工荒难题;参与执法检查的地方人大有关人员带来了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专题询问上提问,令我感到执法检查力度空前,我们十分期待监督成效。”打出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的监督“组合拳”,既是对执法检查效果的强化,有利于摸清法律实施取得的效果、存在的症结;也是对专题询问方式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延伸监督链条,问出整改落实务实举措,强化监督工作的刚性和实效。
专题询问的对象也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扩大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8年10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结合审议“两高”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两高”工作进行专题询问。
经过十一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实践,专题询问在程序、内容等方面日臻完善。
例如,为了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专题询问工作,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出台《关于改进完善专题询问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每年安排一至两位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参加专题询问、完善现场询问组织方式、提高问答质量等一系列举措。专题询问始于“问”,但决不止于“答”。为确保专题询问真问真答、防止“走过场”“摆样子”,意见指出,在专题询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汇总整理《审议意见》,函送“一府两院”研究落实,并要求在适当时限内向常委会书面反馈整改落实情况报告,提高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又如,2022年6月,新修改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专门增加了两条有关专题询问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专门委员会可以就有关问题开展调研询问的规定。
一言一语察民意,一问一答应民生。细数专题询问的内容,社保体系、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在着眼于主题重大、关系国计民生的话题同时,还结合当前政府工作重点。可以说,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的庄严之问,抓住问题关键,不回避矛盾,想民所想、急民所急,言民所欲言、问民所欲问,既符合法律,又适合国情,还切合民意。
新阶段:
监督工作迈上更高台阶
从首次开展到落地生根再到枝繁叶茂,截至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开展37次专题询问。专题询问,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常规动作”。
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专题询问又翻开了崭新篇章。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23年8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下一步将如何通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保障?”
“如何在粮食生产的整个链条中确保粮食安全?”
……
5位委员、2位列席人员围绕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问题提出询问,直指粮食安全保障“要害”。
专题询问现场,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应询人条分缕析,从法律政策、调研情况、未来举措等方面,一一真诚作答。各位负责人一致表示,将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推进相关立法,不断强化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便聚焦粮食安全,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切实举措,也是代人民发问、为人民履职的切实行动。沉甸甸的“米袋子”,寄托了人民群众沉甸甸的期盼。近三个小时的专题询问,问答双方在热烈的气氛中坦诚交流。“真问、敢问、会问”,问答之间,彰显人大监督的刚性与实效;“问得深、答得实”,法治根基持续夯实,政策保障不断完善,问出天下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