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2024年09月10日 字数:1580
  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报告显示,“一法一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各级依法履职,省市县乡村共同行动,持续巩固产业发展基础。省政府出台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重点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省级层面大力培育苹果、畜禽肉类、蔬菜等8个现代农业产业链,产值达6123亿元,苹果产业链产值超1300亿元,市级打造24条百亿级、县级打造127条十亿级产业链,形成“省级抓千亿级、市级抓百亿级、县级抓十亿级”特色产业发展体系。2023年,陕茶获世界级金奖8项、银奖2项。
  但在检查中发现,我省仍需破解制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如粮食持续增产压力较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加快。产业链延伸与融合仍需加强,产业规模化水平仍需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不多,规模不大。金融机构针对“三农”的金融产品数量少,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规模小。
  报告建议,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加大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监管力度,积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培育特色明显、优质高效的农业全产业链。
  拓宽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在检查中发现,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呈现出不均衡的趋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资金保障困难、人才短缺等瓶颈制约,部分村集体经济治理机制不健全、权责利不明晰、抗风险能力弱。农民收入偏低,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压力较大。
  报告建议,有效拓宽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宣贯力度,不断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供销社改革,盘活资源资产,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强化资产监管,有效防范村集体经济经营风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群众就业创业、增收创收。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省持续强化三农人才支撑,实施“头雁”“耕耘者”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大工程,培育乡村人才近30万名。但在检查中仍发现,乡村人才支撑后劲缺乏,部分农村优质劳动力减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需引起重视。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和能力不强的现象比较普遍,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农村能人不足,专业性人才较少。受自然环境、发展平台等因素制约,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报告建议,要着力强化乡村人才保障机制建设。着眼乡村可持续发展,用好现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资源,鼓励高等院校灵活设置专业,打造精准服务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涉农专业集群,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本硕博应用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互联互通立交桥网络。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重视村“两委”后备力量建设。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吸引外地能人就业创业。加大政策供给,让更多人才安心到农村创业就业。
  稳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近年来,我省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制定县(市、区)委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年度重要事项清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8867名,落实“四议两公开”“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常态化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全省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86%。持续推进移风易俗,92%以上的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3年向乡村振兴一线选派文化工作者1115名。
  针对下一步工作,报告建议,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有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创新村民议事协商方式。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切实改变农村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夯实农村法律服务根基,维护农民权益。大力保护农业农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