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旅游名片

——安康市汉滨区奋力推动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月10日 字数:1799
  文/郭正锋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生态旅游定位,着力打造富有汉滨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实现保护生态与推动发展双赢。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旅游并举,推动投资软环境持续改善,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增值增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厚植文化优势 激活生态旅游发展新动能
  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汉滨区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上游,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襄渝、阳安、西康铁路交会于此,西康、十天、陕川、鄂渝、包茂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316、210、211等国道、省道和美丽的汉江贯穿全境,安康富强机场通航,西康高铁、康渝高铁开工建设,公、铁、水、海多式联运体系日趋完善。
  辖区旅游景区较多。全区现有香溪洞风景区等3A级旅游景区4家,县河毛坝田园等乡村旅游点6个,牛蹄岭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4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各4个,省、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个,工业旅游景区、景点3个,城市公园4个。
  区域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省级13个、市级53个、区级93个,其中汉调二黄、烧火龙、小场子、采莲船、安康曲子等特色迥异、个性鲜明的地方文化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辖区万春寺遗址、双溪寺、天柱山千年古刹白云寺、文庙、龙王山龙兴寺、奠安塔等一批人文景观点缀于自然风光之中,使汉滨的山更青、水更秀。
  民俗节庆品牌响亮。汉滨不仅景色迷人,“龙舟节”“枇杷节”“红叶节”等民俗文化节事活动也极具地域特色。连续成功举办23届的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节庆”和“十大博览赛事类节庆”荣誉,迈入“中国节庆50强”,安康也获得“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之美誉。在日益丰富的节庆活动上,汉滨的富硒宴、茨沟豆腐宴、流水鱼宴、双龙十三花、茶叶、魔芋、木耳等地方美食、山货特产享誉省内外。
  补齐短板 突破生态旅游发展瓶颈
  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临县、石泉县依托蚕文化、鬼谷子文化先后开发饶峰驿站、鬼谷岭、燕翔洞等知名景区,宁陕县“望梅山居”“秦岭院子·乡村酒店”“渔湾逸谷”等精品民宿也久负盛名,吸引了一大批重庆、西安游客观光旅游。与毗邻县区相比,特别是随着瀛湖景区、香溪洞景区、双龙度假区等相继划归瀛湖生态旅游区,汉滨真正有名气、有特色,能吸引人、留住人的景点景区很少,市场竞争乏力。
  旅游主打品牌不亮。十几年前,“游自然国心、闻华南虎啸、品镇坪腊肉”人人皆知,而今“游宁陕山水、逛国家公园、赏秦岭四宝、寻子午古道、品宁陕山珍、居秦岭民宿”的“秦岭之心 绿都宁陕”旅游品牌也是广为人知。但是,汉滨紧紧依偎汉江、环绕瀛湖,湖光山色秀丽无限,全区旅游主打品牌不响、不明,吸引力不强,品牌效应、引流作用发挥有限。
  资金投入捉襟见肘。立足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实际,汉滨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办法。但是,近年来全区上下侧重于民生事务和工业发展上,在旅游项目、产品推介力量上投入不足,特别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更是投入不足,旅游景点的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标识体系、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薄弱,已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营销成效不够明显。尽管近年来全区旅游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旅游业包装、策划上还不到位,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旅游路线和方案推介,旅游特色餐饮、购物相对滞后。目前,尚未推出独具特色的“一日游”“二日游”,不能满足旅行社和游客的短线旅游需求。
  用好生态资源 助力生态旅游发展
  坚持“生态统领”,在发展基点上下功夫。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县蒋家坪村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生态旅游定位,着力打造富有汉滨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实现保护生态与推动发展双赢。要紧紧依托“市区一体”,统筹汉滨、高新、恒口、瀛湖“四区一体”推动,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统一布局生态旅游景区、基地、项目和线路,统一调剂建设用地指标,统一招引投资,实现“全域化布局、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目标。
  坚持“规划引领”,在彰显特点上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