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2024年06月10日 字数:1919
  相关企业代表、专家等进行座谈,并到有关单位、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立法调研组对反映集中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整理,组织召开立法咨询专家论证会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共召开各类座谈会8次,征集具体修改意见92条。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反复研究修改,最终形成了条例草案表决稿,共计修改48条,新增6条,经常委会会议表决后高票通过。
  《条例》的制定坚持围绕现实需求,发挥陕西在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具体制度设计和行为规范,满足创新主体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诉求,推动解决知识产权整体质量、效益不高等实际问题;通过规范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方面的职能,构建起相对完善的保护体系和服务体系,对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我省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守正创新 亮点纷呈
  《条例》共六章六十二条,分为总则、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与管理、法律责任、附则。
  《条例》聚焦我省发展战略定位、彰显陕西特色、反映时代特点,在总结工作经验和结合我省实际的基础上,在地方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在《条例》总则部分对各级各部门职能定位进行明确;对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开放合作提出要求;对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处理和奖励机制进行了规范。在其他章节,对构建协作保护机制提出了要求;对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办案协作和联合执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均作出了明确规范。
  在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与运用方面,《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负有知识产权保护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加强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前瞻性布局。
  在改革与创新方面,建立容错机制,其中规定,对在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或者偏差,但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未牟取非法利益的,可以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予以免责或者减轻责任。《条例》还要求有关部门完善职称评审评价机制,实施分类评价,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以按规定破格评定职称。
  建立完善相关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专利导航制度,推动建立老字号名录管理机制,支持版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健全优化职务成果奖励和报酬制度、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等。
   多方推进 重在实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围绕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做好《条例》贯彻落实至关重要。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属地责任和部门职责,运用好《条例》的手段措施,明确工作主攻方向,谋划重点工作任务,加强人员资金投入,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落实,压实压紧各方各级责任,确保共建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知识产权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要围绕推动陕西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条例》贯彻落实。重点推动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持续推动我省形成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并尽快使之知识产权化。重点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我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做好《条例》贯彻落实。加快我省“1+N”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修订与《条例》要求不一致的法规政策文件,配套与《条例》相衔接的政策措施。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行《条例》行政司法保护规定,健全纠纷快速处理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线索通报、证据移转、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和检验鉴定结果互认制度,健全线索发现、源头追溯和属地查处机制等。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贯彻落实好《条例》有关规定要求,助力陕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服务创新主体、市场主体,拓展海外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
  创新创业创造稳固发展需要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要围绕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环境做好《条例》贯彻落实。充分贯彻落实《条例》中有关表彰奖励、先行先试、职务成果奖励和报酬、职称评审评价、人才培养和引进等鼓励激励的规定,引导形成良好稳固的创新生态环境。同时,把《条例》宣传贯彻融入政府活动宣传、媒体传播报道、学界文章解读的传播矩阵之中,以各类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为重点,开展《条例》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培养形成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生态环境。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