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修改,助推慈善组织公信力

2024年06月10日 字数:914

  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修改慈善法的决定。这次慈善法的修改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慈善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加强了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和信息公开要求,提高了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以确保善款能够得到合法、合规使用,同时让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得到不断提升。
 
  提升公信力 抓牢慈善事业“生命线”
  2023年9月,民政部网站发布消息称:“针对群众举报和媒体反映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及其他有关问题,民政部高度重视,约谈督促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切实负起责任,依法依规维护所涉家庭的正当权益。近日,民政部已派出调查组入驻该基金会开展全面调查,坚决查处和纠正违规违法问题。调查处理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该消息正面回应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的“配捐”风波。事发后,儿慈会也就此发布声明称,该涉事人员不是儿慈会工作人员,曾在“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合作机构中当过短暂的志愿者,儿慈会从未委托该人员为该项目筹集资金。事实上,这并非儿慈会首次陷入舆论漩涡。从“小数点事件”到“吴花燕事件”,不仅使儿慈会面临信任危机,更反映出我国慈善机构在组织信息公开、完善监督管理等方面亟待加强。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新问题的出现,慈善领域的公信力受到一次次的冲击。此次慈善法修改,健全了相关规范,堵住了某些漏洞,为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支撑。
  2016年慈善法实施后,民政部建立了“慈善中国”民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各地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新修改的慈善法再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国务院民政部门建立健全统一的慈善信息平台,免费提供慈善信息发布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前款规定的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慈善信息。”“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平台发布慈善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进一步加强了慈善领域的信息公开,全面推进和打造阳光慈善。
  此外,过去我国一些慈善机构、社会应急力量在自然灾害发生、救援与重建过程中,由于信息公开不全面、不及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对公益领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针对突发事件应对